
为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,拓宽家校沟通渠道,全方位展示学校教育成果,2025年4月25日,我校成功举办了校园开放日活动,包括办学特色分享、名师课堂展示、社团成果展示、入学政策咨询等活动,家长们沉浸式参与课堂,感悟学校的教育细节与人文关怀,见证孩子在校的欢乐与成长。
春风化雨答疑惑 暖心指引伴全程

活动现场,身着整齐校服的小礼仪队员们面带微笑,以标准的指引手势热情迎接每位家长;校办老师们细致地为家长讲解开放日的各项安排,并递上详细的开放日课程表。面对家长们的各种询问,老师们始终保持着专业的态度,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问题。


家长们漫步在校园的各个区域,专注观摩课堂教学,轻声交流观课感受,通过校园环境、教室布置、师生互动等每一个细节感受我校独特的教育教学氛围。
推门听课 见证教学实效

此次开放日活动,中、小学九个年级共200多节涉及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科学、体育、口语(外教)、道法、美术、音乐、信息技术、劳动、人工智能(创客)、综合实践、舞蹈武术、历史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理等教学常态课对家长们开放,充分彰显学校常规教学的深厚积淀与特色课程的别样魅力。



我校深耕素质教育,以 "活动育人" 为创新载体,打造丰富外语实践平台,培养学生国际化语言能力;构建多元特色活动体系,全面提升学生艺体素养;依托前沿科技教育资源,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;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,开展特色传承教育。在创新与传承的有机融合中,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、内涵丰富的素质教育新路径。




一二年级综合实践课程




中学劳动课



中学特色社团活动课







与校长对话 直击名师课堂
中、小学优质课堂教学展示与办学成果汇报活动,分别于学校云山礼堂与图书馆录播室有序开展。家长们与校长面对面,全面了解我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课程体系,沉浸式观摩校园名师示范课堂,零距离感受优质教育的魅力。


教学展示前,我校党支部副书记朱传兵、副校长黄哲昙分别代表中、小学向家长们深度解读我校在育人理念、“五大”特色、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,让家长们领略这所坐落在白云山脚下的学府的独特魅力。
小学优质课展示


由陈雅男老师执教的《小壁虎借尾巴》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。课文主要讲述小壁虎被蛇咬住了尾巴,为了逃命而挣断了尾巴,小壁虎分别向小鱼、老牛、燕子借尾巴,但是它们的尾巴都非常有用,不能借给小壁虎,正在小壁虎难过时,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出了新尾巴。课文以生动通俗的语言,介绍了鱼、牛、燕子等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,以及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。故事隐含“再生功能”的科学现象,既满足语文课标对叙事性文本的阅读理解要求,又渗透生命科学启蒙,实现学科融合。
陈老师的课堂立足新课标核心素养,以“三化”理念为核心,将生活化、游戏化与活动化有机融合。游戏化情境激发兴趣,增强代入感,明确学习目标,自然衔接学科与生活;生活化任务融合书写实践,夯实语文基础,强化字词的实际运用能力;活动化合作实践培养协作能力,游戏化星级评价激励主动改进,以评促学;动手实践结合生活材料,激活创意与科学思维,深化生命奥秘探索。最终实现学科知识、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,让学习在趣味互动与自主探究中自然发生。


林景怡老师的课堂聚焦于新思维英语3B教材第4单元C部分内容。课堂以乡村生活为核心主题,别出心裁地采用信件、日记、对话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。 Charlie和Cherry给父母写信讲述在绿色村庄的活动,以及Cherry的日记记录喂鸡、找鸡蛋等乡村趣事,为学生构建出丰富生动的乡村生活场景。教学内容方面,涵盖了大量与乡村活动、食物相关的词汇,以及一般过去时的重点句型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通过歌谣热身引入、利用图片引导讨论、呈现对话听力等多样形式,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口语技能,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学习英语,有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。


由何晓青老师执教的《图形的旋转》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重要内容,何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,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几何探索之旅。
课堂上,何老师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为情境导入,伴随着动感的旋转动画,孩子们瞬间被带入图形的旋转世界,营造出沉浸式的学习氛围。何老师创新采用"四步探究法"展开教学:1. 生活观察:通过分析钟表、转盘等实物,归纳旋转三要素。2. 动手操作:利用方格纸和三角形学具,亲身体验旋转过程。3. 科技验证:借助几何画板动态演示,直观理解旋转性质。4. 生活应用: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逐一带入课堂,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生活中的数学之美。
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三角形旋转成风车之后,引入几何画板,让风车动起来的环节,学生们兴奋不已。真切感受到数学原来这么好玩!这节课完美诠释了新课标理念,将抽象的几何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活动,特别是AI技术的恰当运用,既激发了学习兴趣,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,是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,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图形旋转的本质,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数学之美的种子。
中学优质课展示



传承非遗文化,激发青春力量。杨波老师带来了一节八年级英语拓展阅读课《Traditional Skills of ICH》(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技能》)。杨波老师设计的课堂巧妙融合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,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。课堂以趣味字母谜题和非遗视频导入,迅速点燃学生兴趣。通过“非遗判断”游戏和寒假作业视频回顾,学生初步感知书法、金箔画、扎染、剪纸等传统技艺的魅力。在阅读环节,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文本脉络,深入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。最精彩的“模拟非遗展会”活动中,学生化身传承人或外国游客,用英语对话探讨非遗保护的意义,展现了语言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提升。
课后作业设计独具匠心,手抄报和视频录制任务鼓励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,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。杨老师强调:“非遗不仅是技艺,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。青少年应成为传承的生力军。”这堂课不仅是一节英语课,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教育课,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。

第二节是薛锋老师执教的《造桥选址》数学公开课,薛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了一个既经典又充满挑战的数学问题:两条平行河流上造一座垂直的桥,使得从A地到B地的路径最短。这不仅是中考的热点难题,更是锻炼几何思维的金钥匙!
课堂上孩子们化身“城市规划师”,通过“平移变换”的神奇魔法,把曲折的造桥路径转化为两点之间的直线问题。从单条河流到多条平行河,再到非平行河流的复杂场景,层层递进,揭示几何变换的核心思想——“化繁为简”。通过小组合作,在抛物线问题中实战演练,体验代数与几何碰撞的火花!感受到了用简洁的模型解决现实难题的数学魅力!


李红海老师的化学复习课,教学设计分为几个环节:通过 “活性炭吸附实验→水垢成分探究→明矾净水变量分析” 三级递进式实验,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科学探究过程(提出问题→设计实验→分析证据→形成结论),培养严谨的实证思维。用醋酸模拟牛尿污染,将抽象的可溶性杂质处理问题转化为直观的酸性物质去除任务,实现知识迁移。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实验探究、情境驱动、问题链引导、跨学科项目等多元方法,构建了“知识回顾→实验验证→迁移创新”的学习闭环,既夯实基础知识,又通过真实问题解决促进高阶思维发展,充分体现了新课标“做中学、用中学、创中学”的理念。
书画作品展览




在此次精彩纷呈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中,我校全方位地展示了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,让家长们感受校园的育人氛围,搭建起一座坚实且高效的家校沟通桥梁。
未来,我校将始终坚守 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,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”办学宗旨,把学生的成长需求作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,不断优化教育教学体系,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筑牢根基,全力护航莘莘学子奔赴美好前程。